下关穴:颞颌疾患的“调衡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2:00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图片

大家好,我是董译骏,今天讲述足阳明胃经的穴位:下关穴

下关穴:颞颌疾患的“调衡要穴”(附历代文献记载)一、临床场景化案例:针刺下关穴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

病例回顾:患者周某,女,32岁,因“左侧耳前区疼痛伴张口受限2个月”就诊。自述长期夜间磨牙,逐渐出现咀嚼硬物时左侧颞下颌关节弹响,晨起张口困难(最大张口度28mm),疼痛VAS评分7分。MRI显示关节盘前移位伴关节腔积液,舌暗红有瘀点,脉弦涩。西医诊断为“颞下颌关节紊乱病(可复性盘前移位)”,中医辨证为“气滞血瘀型颔痛”。

治疗经过:取患侧下关穴,配合颊车、合谷、听宫穴。选用0.25×40mm毫针,向关节腔方向斜刺0.8~1.2寸,行苍龟探穴手法(先刺至骨面,退针调整方向再刺),患者即刻感到关节区酸胀感。配合超声波治疗(1MHz,0.8W/cm²),每周3次。治疗2周后张口度恢复至40mm,疼痛VAS评分降至2分,MRI复查显示关节盘复位。

机理分析: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,《针灸甲乙经》载其主“耳聋鸣,口噤齿龋”。该穴位于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中,深层为颞下颌关节囊。针刺可调节关节腔压力,促进滑液分泌。现代研究显示,刺激下关穴能降低关节液IL-6、MMP-3等炎性因子水平,抑制软骨降解。三维运动分析证实,针刺后下颌运动轨迹标准差减少42.7%,显著改善关节稳定性。

二、附件:下关穴详述

1. 定位与取穴

标准定位:在面部,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处,闭口取穴。

快速取穴法:正坐闭口,耳屏前约一横指,颧弓下方可触及凹陷即为此穴。

2. 解剖层次

浅层:腮腺、咬肌

深层:颞下颌关节囊、翼外肌

血管:颞浅动静脉

神经:三叉神经下颌支、面神经颧支

3. 功能主治

核心功效:通利关节、疏风清热、镇痉止痛

主治病症:

颞颌关节:关节紊乱、关节脱位、磨牙症

五官疾病:耳鸣耳聋、牙痛、三叉神经痛

神经系统:面神经麻痹、面肌痉挛

4. 操作规范

针刺:

直刺法:向关节腔方向斜刺0.8~1.2寸(治疗关节病)

透刺法:向颊车穴平刺1.5寸(治疗面瘫)

艾灸:隔附子饼灸3~5壮(寒性关节痛)

特殊疗法:

穴位注射(玻璃酸钠治疗关节退变)

激光针刀松解(关节囊粘连)

5. 经典配伍

配听宫、翳风:组成“颞颌三针”,调节关节功能

配太溪、涌泉:滋肾降火,治虚火牙痛

配风池、太阳:祛风通络,治偏头痛

三、历代经典文献记载文献名称记载内容朝代/作者《针灸甲乙经》“耳聋鸣,下关及阳溪、关冲、液门主之。”魏晋·皇甫谧《备急千金要方》“下关、大迎、翳风主口噤不开。”唐·孙思邈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“治聤耳有脓汁出,偏风口目喎,牙车脱臼。”宋·王惟一《针灸大成》“主耳鸣耳聋,口噤牙脱,齿痛龈肿。”明·杨继洲《类经图翼》“主治耳鸣耳聋,口眼喎斜,齿痛龈肿。”明·张介宾《针灸逢源》“治牙关脱臼,耳鸣耳聋,口眼歪斜。”清·李学川《针灸集成》“耳脓不干,灸下关三壮,针入三分。”清·廖润鸿《新针灸学》“主治颞下颌关节炎、三叉神经痛、中耳炎。”现代·朱琏《中国针灸学》“主牙痛,耳鸣,口眼喎斜,颞颌关节痛。”现代·承淡安

总结:下关穴作为颞下颌关节的“生物力学支点”,自古便是治疗颌面疾患的核心穴位。其应用从《甲乙经》的“耳聋鸣”拓展至现代关节微创治疗,体现了“经筋理论”与生物力学的深度融合。有限元分析显示,针刺此穴可使关节应力分布优化率达37.2%。临床采用超声引导下关节腔穿刺联合穴位注射(每周1次,共3次),对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有效率可达86.5%。日常保健可配合“颞颌康复操”:轻按此穴做张口训练(每日3组,每组10次),预防关节劳损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